生態檢核民眾參與工作坊會議紀錄

  • 時間:111年9月7日
  • 主題:新竹左岸的生態環境與棲地改善
  • 主持人:洪明仕局長
  • 地點:新竹市政府環保局階梯教室

綜合討論摘要:

洪明仕局長

  • 不依賴人工維護環境,若找對方法,讓大自然來協助作維護會是一個好策略,就是憑藉我們對於整個生態的瞭解,譬如外來種移除之後利用其他物種來占據棲地位置。
  • 利用自然碎石的方式創造隔離帶也是好方式,讓外來種不易生長回來,減少後續移除與維護的投入。
  • 左岸有豐富的生物在這邊棲息、移動,工程上建置的生態廊道是否有發揮功能,不透過相機監測是難以被查證的,希望維管階段的生態監測能提供一些例證,證明我們的方式有效。
  • 左岸經過長期的努力,已經把人為活動控制在自行車道或球場的公共範圍,其他地方以簡易維管為原則讓自然進行演替,也進行了外來種的移除並種植了我們期望的原生種植物,但是仍需要透過長期監測才能了解執行的成效,若是成效良好,則維持人為活動區低度維護,自然演替區低維護或者不干擾讓它自然演替,將來發展上慢慢陸續有效管理,把人活動區域往自然原始地方延伸,則環境教育架構便會出來,也比較豐富。

楊樹森教授

  • 維管上的測試方法可以持續以實驗性的方式,建立其他物種的棲地,來抑制外來種的強勢入侵。
  • 鳥類(藍腹鷴)棲地與野貓野狗的競爭議題可再觀察,頭前溪主流河道較窄的地方可能是足跡可以串連的地方。
  • 目前頭前溪小水鴨生態、以及自然度的維持與增加仍有可以增加的空間,期待頭前溪以日本鴨川做為未來改善目標。
  • 以頭前溪作為台灣窗螢的棲地復育是有潛力的,因台灣窗螢對光的敏感度較低,目前台灣窗螢的棲地主要集中在自行車道的支線上,但自行車道的照明只設置在自行車道主線,以點狀式引導、每五十公尺一盞,色溫控制在2800以下以減少對窗螢的影響。

張登凱理事長

  • 建議建立維管SOP,搭配NGO團體認養物種復育棲地。
  • 自行車道周邊的植栽清整帶鋪碎石防雜草,建議可利用木麻黃、竹子、松樹等樹木的栽種,其落葉底下的空間對其他植物具有排他性,對其他植物而言較難生長,可以實驗性質的方式嘗試。

王豫煌博士

  • 濱溪帶的生態是動態的,自然的經營維管方式會是不斷變動的,在動態管理的方式之下,應該導入長期監測的系統。
  • 高頻度的移除銀合歡是否同時也破壞了生態,甚至帶入了其他外來種的入侵為一重要議題。須考慮到以機器移除或是人工移除的方式的優劣,大型機具的移除方式可能會影響到原生地種子庫(如:構樹)的建立,使得在早期演替階段強勢的物種有機可趁,因此移除前應該先搭配前期的調查,在移除的對策上也有所不同。
  • 雖說銀合歡為強勢外來種,但若原生種的濱溪植栽無法進駐,銀合歡仍然提供了棲地以及顧灘的功能建立,因此在移除上仍需要有前期的調查與規劃。
  • 自行車道的清整建議可限縮至兩側50公分即可,也無須全部清除,或是特意種植植栽,若生長了一些原生樹種,例如:野桐、構樹、山黃麻,可盡可能保留。
  • 未來在維管階段,尋找有「採種」能力的植栽來做為維管,以自然生物演替的方式來做為主要方向。
  • 流浪犬貓的問題需要以長期監測的方式專注,並配合NGO團體的合作,爭取經費,透過監測累積下來的經驗、影片,可以回饋到未來的調適性經營管理的決策方向。
  • 台灣窗螢所需的棲地類似於次生林帶的狀況,未來維管經營須提供足夠食物資源來提供演替繁衍,以適應性的、朝向自然經營的方式,讓人為活動的環境轉換成自然環境,提供市民都會區旁的自然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