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區現況與議題

  • 17公里海岸現況與議題

十七公里海岸即為新竹市之海岸線範圍,由南寮至鹽水港,包括頭前溪、客雅溪、鹽港溪等集水區。依據「110年度海域水質監測計畫」(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民國110年)於頭前溪口及客雅溪河口外4海浬處測站監測成果,顯示各水質監測項目皆符合乙類海域環境水質標準,甚至達甲類海域環境水質標準。

十七公里海岸為重要之生態資源區位,地景元素以溼地、濱海草地與感潮的溪流與區域排水、水旱田、魚塭等類型為主,提供多樣的棲地予水鳥、廣鹽性魚類、利用灘地的無脊椎動物、稀有植物與陸域野生動物棲息。準此,十七公里海岸為重要的生態資源觀察、採集利用的區位,包括南寮漁港、金城湖周邊、香山溼地、海山漁港、南港賞鳥區等區域周邊均有環境教育或生態旅遊發展之實務或潛力。然十七公里海岸之自然或近自然棲地,亦因緊鄰人類或流浪伴侶動物活動區域而承受棲地破壞的風險,仍須透過上位計畫與整體空間、資源盤點,以進一步強化本區域的水環境藍綠基礎設施網絡的韌性。

相應對策上,應要持續關注海岸線保護及生物棲地環境,並積極訂定海岸線保護與棲地管理計畫。同時應積極處理排水系統控管水質,以維護周邊的生態系。民眾活動上則應提出活動的管理方針,與在地社區須打造永續、歷史、產業與文化藝術相互結合的生態旅遊配套方案。

  • 頭前溪現況與議題

新竹市位於頭前溪左岸,全長約10公里,面積約190公頃,棲地種類多元,包括流動水域、泥灘地、水田、旱田、人工濕地、河道草叢、溪畔次生林、公園綠地草原、停車場設施、道路等。臨溪高灘地上,由上游至下游處分別有柯子湖(生態)、頭前溪運動公園、溪埔子(濱水田園)等既有環境設施,提供大眾親水、污水處理、在地滯洪、保育緩衝等不同功能,環境現況複雜,亦有多樣動植物生存活動。

經過新竹市水岸的頭前溪主流(約自柯子湖溪排水匯流點至舊港島),為下游辨狀河段,頭前溪與此擺盪蜿蜒,並於舊港島以西處入海。主流段有諸多跨河構造物與護岸,為此主管單位利用鼎塊保護工保護橋樑墩柱或護岸,另於隆恩圳下游至省道台一線間,有數座水泥塊構成之柔性固床工。這些固床工、鼎塊排列具有對河防構造物之保護效果,卻也造成水域生物縱向通行廊道之阻隔。

相應對策上,應加強堤防及護岸基腳並規劃滯洪池及增加河道運砂能力以防洪災。水潔淨的議題上,頭前溪的上游銜接淺山環境,流經平原後,下游延伸至海岸,出海口舊港島,是人為活動密集區內難得的自然與近自然棲息環境,亦是能夠連結不同水陸域棲地的重要廊道,應注重水質淨化處理,尤其以冷水坑溪以及東大排水的水質議題。另外也因做為人為環境與自然生態的交界,在堤防的橋下空間閒置與利用,如何作為人為與生態的過渡也是待解決的議題。在水生態方面,則應持續關注生物棲地環境、降低開發強度,歸還自然棲地,並積極訂定棲地管理與保護計畫,監測棲地、提供生物通道、外來種管理以確保關注物種的保育。舊港島則應發揮防災、歷史及生態潛力,以整體規劃提昇城市韌性並藉此活化相關產業。

  • 客雅溪現況與議題

客雅溪上游源自寶山鄉的淺山森林環境,流經青草湖後,進入新竹市人口密集區,並於香山濕地上緣出海。客雅溪流域為新竹市內極具藍綠網絡潛力的水路。陸域而言,其上游連結淺山環境,流入人口密集區後左岸支流可連結客雅山,右岸支流可連結十八尖山區域及機場附近綠地,下游連結田區及香山濕地,河道兩側多處有綠地或公園,因此客雅溪有機會串聯多處陸域棲地。水域而言,其主流流量充沛、流速較快且水深較深,是大型魚類的主要棲地及河海洄游物種廊道;支流則水量較少、流速較緩且水深較淺,為較小型水域生物適合棲息之處,並可作為主流水域生物躲避暴雨洪水的庇護所,避免被沖至下游遠離原棲地;中上游的青草湖為流域內較大型潭區,因此水域各類環境與其連結可提供不同生物棲居及利用。

客雅溪主要排水問題集中在主支流匯流處及護岸基礎遭淘刷,應於易淤積河段開闢低水河槽,並加強堤防及護岸基腳,以增加河道運砂及通洪能力。水清淨方面,客雅溪流域河川污染指數(RPI)為2.80~4.44,屬於輕度污染至中度污染,污染來源多來自生活污水占比最高,其次為事業廢水。青草湖清淤,懸浮固體升高。在當賢橋汙水測站的RPI為3.61,是在南門溪匯入前,而在支流南門溪支線匯入後,因為又有竹科汙水放流管的汙水排入,使得無名橋測得的汙水值升至為RPI=4.26,更下游的福樹橋水質因汙染累積水質污染更加嚴重,應加強排水系統及淨化水質計畫。目前水生態的重要議題,為紅樹林清疏後維管、營造適宜的生物棲息地,須與新竹市藍綠網相結合,連結城市綠塊形成完整網絡,並且有潛力加入近水空間提升其休憩功能,成為具安全、生態、景觀功能的新竹市中心河川的角色,目前已經進行中的客雅大公園計畫,除了人行與車行的動線優化,整合周遭綠地開放空間,進行截流或是護岸打開的方式,作為現地處理設施之腹地,使得市民與水更加接近,並可能可做為環教場域。

  • 鹽港溪現況與議題

鹽港溪發源於新竹縣寶山鄉,並於新竹市香山區於香山溼地南緣入海,集水區面積計40.2平方公里,於竹東丘陵區域切割出狹長之河谷地形,為寶山、香山、竹南、頭份鄉鎮市區之重要排水系統。

在新竹縣寶山鄉境內辦理之「鹽港溪上游生活圈水環境景觀改善計畫」(新竹縣寶山鄉公所,2019)於規劃階段進行生態檢核時,透過調查補充當地的物種資料,記錄到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穿山甲與其他常見的淺山哺乳類野生動物,顯示在鹽港溪流域上游區域,仍有部分良好的淺山次生林棲地環境存在。下游近出海口的區域為防風林與濕草地,為良好的蟹類棲地,亦有可發展的生態旅遊資源。

於水域環境的部份,依據「竹苗地區鹽港溪排水整治及環境營造規劃」(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09)報告所述,鹽港溪下游的水質污染依據WQI5指搮均在中等污染以上,並推論為沿線的生活與事業廢水污染所致,上游部分水質污染狀況則較不嚴重。值得注意的部份是在下游鐵路橋旁匯流的支流周邊以水田地景為主,亦有喜好水田棲地的關注物種分布。排水出海口屬於香山溼地的最南端,屬於新竹市濱海野生動物保護區與國家級重要溼地,為重要的水鳥、底棲動物棲地與社群傳統利用區域,也有極具生態特色的蟹田議題。

鹽港溪目前之首要問題為水質,河川污染指數(RPI)為1.24~ 3.15,屬於未(稍)受污染至中度污染,污染來源仍也是因為接管率低,導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八股排水(下茄苳湖橋、內湖橋)及鹽港溪橋等是較需改善之河段。改善方式可考慮使用雨水截流的方式處理,如地下礫間接觸、曝氣汙水截流設施等方式改善鹽港溪水體水質。並且需要導入水質感測器在排水及事業廢水的排放熱點即時的監測水質水量,維持河道所需的生態基流量。生態方面,部分河段為三面光的河岸型態有礙生態棲息的環境,建議以維持邊坡的多孔性及多變化性以利增加綠覆面積供動植物棲息,並以環境承載量為前提推動環境教育,在國三高架下的開放空間,目前是極具特色的景觀改造潛力點。

  • 城市圳系現況與議題

現代化以前新竹市的土地利用變遷,主要是受清領時期漢民移墾竹塹的水田化事業所影響,由草生地、森林等生態系,轉變為農業生產之水田生態系的過程(丁志堅,2018)。而能從陸域生態系轉變為水田,漢民由清代開始開發的水圳系統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黃秋燕,2011),新竹市地區的水圳系統主要取水自頭前溪,少部分來自客雅溪,在現代化以前,農水路系統提供竹塹地區主要的農業與日常用水。過往未重劃的水圳亦為水田生態系統的一環,為利用緩流或靜水域棲地生物的重要棲地。

於農田水路以外,新竹市的地表水文體系,尚包括柯子湖溪、南門溪、東大排水、機場外圍排水等中央或地方管區域排水系統。這些排水系統或利用既有的地表坑溝、溪流,或開挖水路,作為聚落或都市的排水、防洪或環境品質維護之基礎設施。但於近代化進程中,新竹市的圳路環境逐漸由原本的自然護岸改為混凝土為主的構造形式,並利用混凝土橫向構造物控制高程流速,或提供取、排水的功能。隨著都市建物增加與農地重劃,水圳逐步縮限於護岸範圍內以最大化水利地以外的土地利用效益,其水陸域交接帶的生態系功能與服務消失,棲地功能劣化。

城市圳系在現代都市化以來長久作為一般排水溝渠造成水質污染,除污水下水道接管外,建議推動水質改善計畫,使相應水質處理設施及機智更加健全。水生態方面,經水質改善、圳系切割改善及綠帶與公園綠地維護管理,營造生物棲地及水域連結等功能後,有助於提昇生物多樣性並強化水環境的生態效益。

  • 海水川溪(綠色核心)現況與議題

海水川溪又稱汫水港溪,為新竹市政府管轄之區域排水,其區域排水管轄之總長度約為3.5公里,出海口位於海山漁港,起點位於香山區海山里的淺山區域。海水川溪的集水區面積甚小,於管轄權責起點至終點間,幾乎已完全整治完成,採用包括混凝土與漿砌石等護岸形式,為一流路固定、與周邊綠帶遭護岸切割的區域排水系統。

整體而言,本排水流經竹東丘陵西緣,鄰近左右岸之土地利用均以農業地景為主,為一鄉村地區的排水系統。海水川溪的坡度較緩,流路內底質偏向細顆粒為主,護岸外多於淤積處發展為草生環境。然因本排水仍有部分坡降較大的渠段,排水內固床工仍對枯水期時的溪流縱向連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海水川溪目前受鄰近聚落生活污水及中上游畜牧廢水排入影響,污染程度達中度,建議盡速推動水質改善計畫,保障水質乾淨及水域生態發展。水生態方面,建議盤點兩岸綠廊生物棲息地、在丘陵區改善其縱向構造物以降低橫向阻隔,並增加水道內之濱溪帶或石塊供動物通行或攀爬,使海水川溪有機會作為生態廊道串聯。目標將被西部濱海快速道路61號、省道1號、台灣鐵路及周邊的市鎮分隔開的香山濕地與淺山區打通,提供連續的生態棲息地,增加陸域和水域動物於溼地及丘陵之間流動的機會,打造由淺山到農地到海岸的垂直生態廊道,並推動環境教育計畫。

行動計畫與亮點計畫

前述願景初步定位及議題擬定下,針對自然程度與現況環境的狀態,提出各流域的議題與潛力,並初步定調藍圖流域的各個定位,本章節即在此基礎上提出各分區的行動計畫,並建立專屬的評分機制,針對各流域的議題提出問題的權重,最後經過計算,選出各分區前一至三項的行動計畫做為亮點計畫,做為未來新竹市水環境建議優先改善的重點,以完成水韻竹城的願景。

亮點計畫

  • 新竹漁人碼頭幸福沙灣海岸林連計畫

新竹漁港漁人碼頭近來一連串的漁港、漁會以及周遭環境改善工程日趨完善,包含了濱海水岸改善工程、水域周邊服務設施改善工程、漁港周邊海岸環境改善計畫等等,都是為了將漁人碼頭打造為生態旅遊景點的努力之一。

作為17公里海岸線北端的服務核心,新直銷中心的地景改善營造也為重要的一塊,不僅是完整漁人碼頭最後一塊拼圖,也是營造自然漁業及觀光活動空間交織場域,計畫將有一觀海鋼構平台以及臨海廣場,打造舒適漁港開放空間,以完整河海岸邊海岸林串聯,建構生態與活動相接的綠廊。在地景植栽上的計畫上會以形塑熱帶感為目標,常綠、闊葉、耐候、垂直與水平向度的多元空間簇群進行規劃,從防風林延伸至綠色停車場的改造再到海港綠色介面,縫補海岸地景。

  • 頭前溪左岸高灘地連續帶狀生態棲地營造-一高到駕訓班

延續水岸生態的豐富度與生物棲地的擴大,在自然與人為活動空間之間,爭取緩衝空間。盤點頭前溪左岸全區運動球場、停車場、出入口、休憩節點及停車空間等分布位置,研析可加強改善之空間機能設施,以達成頭前溪生命之河的願景。

以現況而言,68橋下目前空間閒置雜木生長,部分區域民眾侵占及營建廢棄物堆置;且兩岸及上下游之生態廊道切割,不利物種移動。為營造灘地良好的生態棲地,應建立完整的灘地廊道系統,針對陸域目標物種之通行節點,改善橫向串聯;縱向串聯的部分,則與第二河川局、新竹縣政府等單位協力,推動魚道或低水流路設計,使水域生物的移動不受限。橋下之閒置用地應可加以利用於生態棲地的擴大或是休憩空間、運動場設置,寬廣的廣場空間可利用於大型活動、生態環境教育場域、假日市集等彈性使用。

  • 東大排水水環境改善整體計畫

東大排水沿著新竹舊城中心一路向北,先是流經市政中心的護城河親水公園,在綠園道跨過經國路一段,進入密集住宅區,但因為新竹市污水接管率尚未提升,現況東大排水流入了大量的民生污水,造成水質不佳並有異味。綜觀目前的湳雅公園為密集住宅區域中難得的綠地,且周遭現況為百貨商場,是近居民的購物休閒中心,目前也有醫院工程興建中,應利用現有綠地與周邊社區及醫院做近水/親水場域的景觀營造,打造休憩與環境教育亮點及市政中心至樹林頭公園之間的重要綠色節點。此外,透過引水入公園,做現地水質淨化設施,增加自淨力。配合水質改善,增加護岸多孔隙化與動植物棲地。

  • 冷水坑、柯子湖溪生態系服務補修與周邊綠帶保全

冷水坑溪原發源於大金山面地區,在1980年代新竹科學園區成立後,冷水坑溪上游建造人工湖-靜心湖。從靜心湖以降,往下游走,因流經住宅區,受家庭民生污水影響,水質不穩定,且水量不穩,落差顯著。近年步行城市三的規劃中,目標將冷水坑溪流經的長春公園,與附近的兩所中小學,整合成友善學童上下學的通學環境,目前市府自籌金費於冷水坑溪新建兩座無障礙人行陸橋,也預計今年(111年)底可開放民眾通行,是展開溪畔綠地與都市縫合行動的一大契機。整體來說,關埔段的冷水坑溪,因流經快速發展中的住宅區,負擔了民生污水的排入外,但緊鄰房屋也讓河道兩岸的腹地不足,目前僅剩頂埔路上關埔公園有發展的潛力;長春公園則於河道內處理或增加直接進入水體的植栽配置,以增加可用於自然淨化的植物根系面積。除了面對水質問題,也應與更下游鄰近的柯子湖溪生態系一併思考,除堤內邊坡綠化、堤外改善清淤外,也於高灘地適當位置規劃引流或溢流流路,強化洄游物種或分布於主流路的靜水域物種可以上溯或利用的棲地,並強化關埔公園至鎮安宮段的橫向連結。下游之光埔二期開發區預定為產業服務專區,於都市計畫時,需將冷水坑溪的水紋理納入考量,創造與在地結合的前瞻性開發規劃。

  • 客雅溪清大環境教育場域與客雅大公園營造

客雅溪流經青草湖後,在與南門溪支線匯聚後,現有一連串的河岸景觀整治,從印順橋以下有客雅溪第九期河道整治與環境營造、客雅大公園設計規劃、客雅溪環河步道在到步行城市2.0中的香山行政中心地區發展計畫,一連串河岸上的景觀、開放空間的改善持續進行著,但現況客雅溪的水道與堤岸高地落差大,即便走在環河步道上仍與水域環境感到疏離。分段串聯開放綠帶公園、活動中心、信仰祭祀廟宇,若能經由水岸打開,豐富這一區的活動,加上生態與水質改善,更能成就客雅溪生活之河,使人與環境共享的願景。

  1. 客雅山與南門溪段:依生態補充調查結果,規劃棲地營造與保護對策並加強環境教育,讓動植物棲地延伸。
  2. 清華大學延伸段:二河局於前期完成護岸改善,將再規劃串連步道;截流剩餘晴天生活汙水至台溪公園進行水質改善,再予以放流。
  3. 客雅大公園段-綠廊整合+護岸打開:結合客雅大公園,透過空再造與水質改善活化動植物與人的生活場域,柔化水路邊界,開啟城市動能。
  • 鹽港溪下游至河口灘地管理與關注物種棲地保育方案-蟹田

鹽港溪下游至河口灘地除受工廠及住家污水污染造成水質不佳外,有各級交通要道阻隔生物廊道,其中在出海口的蟹田,具有生態系服務以及環境教育的價值,但目前尚未受到重視。此區應以低度開發指認蟹田範圍並進行保護,保留蟹田的生態價值並規劃生物通道,縫補省道對棲地的切割。並發揮次生林、河道兩岸生態完整的潛力結合既有的自行車道等動線規劃,打造為17公里生態旅遊廊道的生態觀察秘境,橋下閒置空間則再避免路殺的前提下活化利用,與周邊社區發展協會合作,以餐車、假日市集等方式,帶來觀光動能。

  • 八股排水與二高交會處周邊水環境空間與生態廊道改善

本區作為香山丘陵南側藍綠網絡串連結點,現況為混凝土護岸,且道路切割棲地,使水岸棲地無法延續且可能導致路殺。但水體清澈,植栽生長狀態佳,且現有橋下停車空間具有提升為運動或活動空間的潛力,極具發展空間,可結合既有的舊鋼構人行步橋,以生態工法調整護岸並配合生物通道設計及涵管埋設,擴大生物棲地;增加河道親水性,增植此流域適宜之植栽,進行整體景觀與環境營造規劃,並配合道路交通管理改善閒置空間作為景觀休憩區,增加垂直連接的生態節點,打造休閒與環教並重的親水場域,同時也成為鹽港溪環狀自行車道的重要節點。

  • 汀甫圳六燃至中研院段-生態親水綠廊營造

以街廓與道路作為六燃段分區,由上游而下可分為六燃創新園區段、公園新城段以及新園市場段,現況上除了水質水量問題外,過去曾有圳道兩旁的步行廊道以及水岸打開的景觀設施,也有小型社區公園,唯在圳道兩岸的有高度不一的落差,會試護岸打開與園區結合,或是河道營造上可運用的潛力與需規劃之處。

環境改善構想:

  1. 公園生態池淨化水質,植栽選種兼顧景觀與生物多樣性
  2. 增設階梯與無障礙坡道,連接公園制高點與汀甫圳,改善動線
  3. 增設開放空間利用,賦予周邊社區更加便利優質的休憩交流場域

水質改善構想:

  1. 污水截流處理:生活污水進行截流,納管至客雅水資中心或截流現地處理設施
  2. 水源補注淨化:休耕斷水期間評估溪埔子第二分線引水補注及淨化方案(上游水源淨化處理或其他水源)
  • 烏瓦窯圳路環境教育節點與水田棲地保全

烏瓦窯作為新竹北區重要的灌溉圳路之一,受東大排的營業廢污水造成水質嚴重劣化影響,烏瓦窯圳等灌溉溝渠引水與頭前溪主流水質不佳。

烏瓦窯在機場邊緣與港北溝、何姓溪都有水路相連,附近則為新興發展區域,但目前交集處環境雜亂,應保留幽靜水域的特質,整理雜亂環境與水體關係,發揮不同水域特色及功能,進行水岸休憩處改善,規劃環境教育場所,可呈現都市擴張邊緣的農田景觀並保水田的生態棲地,推動農產品的升級加值,推動生態系勞務給付的可能性。

    • 海水川溪綠廊串聯與垂直生態廊道營造

    海水川系的綠廊串聯垂直生態特色在於海水川溪從上游的淺山到出海口,快速的垂直落差,提供了豐富的棲地潛力。經生態專家的觀察,海山漁港周遭灘地除了是臺灣旱招潮重要棲地,附近區域可能有雲林莞草分布,因此規劃上應對感潮區域的棲地擾動應盡可能降低,並研擬補償或物種保育措施。於台一與鐵路橋下方進行自動相機監測,紀錄周邊路殺與野生動物活動狀況,並透過跨部會的整合合作改善近西濱的水圳取水堰,以非破壞性方案強化關注物種上溯利用效益。周邊水田可作為遷徙性水鳥的暫時棲地,適度於周邊配置生物通道及景觀展望點。

    未來規劃上可劃分為漁港作業區、部落發展區、水田等農業地景等分區。

    除了多樣的自然環境變化,海山漁港的那魯灣聚落,是臺灣西海岸唯一靠海的阿美族部落,居民自1989年從台東縣成功鎮美山部落搬遷至此定居,賦予當地具有特色的聚落文化,可整合環境教育資源,發展教案、社區發展協會志工、海岸巡守隊等量能,搭配交通動線與解說設施優化方案,以完善區域的生態旅遊或環境教育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