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被遺忘的過去,兩艘承載不同文化的船隻,150餘年前的歷史事件,就此改變這塊島嶼的命運 ……」。

在荷蘭統治時期與鄭氏時期,不曾對臺灣東部有過具體的理番政策,因此史料缺乏,直到大約清康熙時期的17世紀晚期,才有史料記載清國經略臺灣東部的少量記載,但多以番或生番稱呼臺灣的原住民。而造就屏東縣當今多元性的族群樣貌,是約莫18世紀初期開始,除了大量閩南人自中國福建省遷移至屏東拓墾外,在屏東平原是平埔族西拉雅族分支—馬卡道族的活動範圍,而排灣族與魯凱族等兩個原住民族則大多分佈於大武山。

直到1871年琉球發生番民事件,讓日本在清同治三年(1874年),藉以侵臺所引發的「牡丹社事件」,敲醒清國荒廢經營臺灣的沉昏,決定在地理位置自成一方天地的恆春半島,建造以軍事防禦功能為主的瑯嶠城,並開始重視臺灣在中國東南沿海的重要地位。

1867.03 美船「羅妹號」於七星岩遇船難,船長夫婦與船員們於潭仔灣登陸,即遭受龜仔角社,攻擊與殺害

 

1867.06 美軍於潭仔灣登陸,但遭受埋伏,戰敗

 

1869.02 李先得與卓杞篤 簽訂條約稱「南岬之盟」

 

1871.11 琉球宮古島船民船隻遇難,從八瑤灣上岸, 山中的高士佛社人將一行人帶回給予飲食, 夜半宮古島人內心不安趁著夜色逃跑, 被高士佛社人誤會殺害54人, 史稱「八瑤灣事件」

 

1874.10 西鄉從道領軍來到臺灣先遣軍從車城灣登陸, 爆發石門之役,阿祿古父子戰死,日軍退回 車城城駐紮待命史稱 『牡丹社事件』 從此改變臺灣的命運………….

 

但歷經清朝、日治及國民政府來臺至今,對此影響臺灣甚為深遠的「牡丹社事件」,相關的場域或對事件客觀的理解,都有待進一步的釐清及修護,因此客觀還原事實真相,並讓淹沒歷史洪流中場域空間再現,讓發生在臺灣島上關鍵的歷史能被清楚解讀,使臺灣文化的主體性得以彰顯。牡丹社事件及羅妹號事件是臺灣第一次以國際事件進入世界的開端,屏東縣政府文化處經過盤整、考證等相關工作後,希冀引歷史場域再造精神為核心,重塑在地情感,再現牡丹社事件、羅妹號事件與在地的連結,也讓民眾細細品嚐這造就了族群、歷史與多元文化衝擊的臺灣史縮影。

 

本計畫為能夠完整呈現牡丹社事件與羅妹號事件的重要文化資產意義,並促進屏南區域發展,以發生於屏東地區的羅妹號與牡丹社事件各相關場域,從訪查到挖掘、對話至轉譯,從屏東經驗出發,理解臺灣與世界的深刻連結,遂即以文化資產保存為底蘊,依循再造歷史現場的核心理念,從多元角度解構牡丹社事件與羅妹號事件之於屏東及之於臺灣的重要意義,期盼本計畫藉由理解屏東即可知曉臺灣的精神,打造屏東文化品牌以塑造恆春半島文化觀光圈。